贝特(Hans
Albrecht Bethe, 1906-)因对核反应理论的贡献,特别是发现恒星能源,获得了1967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
20世纪30年代末,贝特分别与克里奇菲尔德和魏茨塞克各自独立地提出了太阳和恒星的能源主要来自它们内部的氢通过p
– p链:
p
+ p →
2H + e+ +νe
,2H
+ p →
3He +γ,
3He
+ 3He →
4He + 2p;
或以12C为催化剂的碳氮(CN)循环:
p
+ 12C →
13N +γ,
13N →
13C + e+ +νe
,
p
+ 13C →
14N +γ,
p + 14N →
15O +γ,
15O
→
15N + e+ +νe
,
p + 15N →
12C +
4He,
燃烧,转化为氦。在考虑了恒星的各种模型之后,贝特进一步指出:p
– p链和CN循环中的一系列核反应足以提供恒星的辐射能量,从而帮助天文学家弄清了令人困惑的恒星能源问题。贝特的工作不仅解决了恒星能量的来源问题,而且把恒星能源与元素起源有机地联系起来。为此,他成为在核天体物理领域第一个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人。
贝特(右图)是一位多产的物理学家。他在量子力学、固体理论、原子核物理、粒子物理和天体物理等方面都做出了重要贡献:1929年他详细研究了晶体场理论,被誉为晶格场理论之父;1936年他首先计算了核谱中的能级密度;1947年他独立地提出质量重整化的概念来解释能级的兰姆位移;
1951年他给出了描述两个相互作用粒子系统的贝特-萨佩特方程等等。在美国核物理学界,贝特享有很高威望。
|